本文内容:
中國的股票開始於輪船招商局。1872年發行的“輪船招商公局”股票,寫明是大清朝廷“劄飭商辦”,直隸總督李鴻章出手“奏準設局”又是國內獨家“特許經營”輪船運輸企業。可是,輪船招商局初創之時,招股極其困難,按照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的說法是“招股年余,無人過問。”李鴻章於是將“官商合辦”改為“官督商辦”。 企業改為“商辦”,規定商股自負盈虧,官方只起監督之責,而擔任總辦的是廣東香山商人唐廷樞,他聯合香山人徐潤,出資購買輪船招商局股票。在他們的治理下,公司治理水平飛躍,盈利能力節節攀升。到1882年,票面100兩的原始股,已經升值到了260兩,轉年3月,配發新股,面值100兩新股,4月初就升到了146兩。在輪船招商局的帶動下,江南制造局、開平煤礦等現代工業企業、礦業企業相繼發行股票。1881年,外國商人創辦了上海自來水公司,其股票供不應求。晚清股市在剛形成不久就迎來了一波大牛市。乘著牛市的春風,上海股市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上海市面但有些頭臉者,均成公司股東;小商小販亦不惜東挪西借,爭購股票,以圖厚利。如1882年9月2日的《申報》評論:“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競往附股。”就是說根本也不管你公司是幹什麼的,總之你敢發股票我就敢買。由於股市積聚了大量流通資金,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上海銀根漸緊。而請政府此時卻想乘火打劫,輪船招商局官股代表盛宣懷放出消息,稱輪船招商局副總辦涉嫌當初以輪招局為信用擔保,向社會非法融資,同時挪用輪招局公款十余萬兩,為自身地豐房產填補帳目虧空雲雲。這種難辨真偽的消息一出籠,市場立馬有反應,股民都認為輪招局被徐副總掏空了,資不抵債馬上會面臨破產,股民自然想趕在清盤之前,把手頭的股票變現。於是輪招局股票立馬跌破40兩,龍頭股一跳水,所有股票應聲而落,暴跌就來了。1882年底各錢莊提前結賬,貸款“炒”股者受到催逼,不得不售股還款,於是各股無不跌慘。1883年初,上海金嘉記絲棧倒閉,牽連20余家商號,錢莊受累不輕,紛紛收縮營業。加之受法軍侵占越南河內、直窺雲南而清政府和戰不定的影響,商民投資信心不足,膽小者將現銀陸續收回,結果上海市面股票價格長跌不止。至1883年底,各股票中價格最高的僅為60余兩,最低的只有10余兩。進入1884年,受中法馬尾海戰的影響,上海市面更壞。因股價大落而引發的糾紛也大量湧現,上海縣署和英、法租界公堂案牘山積。社會上謠諑紛傳,市面股票有賣無買,持續落價。至年底,輪船招商局維持在40兩附近(僅為最高價的15%),池州煤礦和三山銀礦股票只有幾兩,而長樂銅礦、荊門煤鐵礦等股票則早已從市場上消失。至此,一度日興月盛的上海股市冷落至極點。這次上海股市風潮直接影響了民眾對公司制度和股票市場的信任和信心。“人皆視集股為畏途”,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談虎色變之勢”。對投資心態的打擊,尤以礦務股票為甚。商民對於公司、股份的恐懼和厭惡心態,對洋務民用企業此後的募股集資產生了很大不利影響。時人稱:商民因有前車之鑒,難免因噎而廢食,乃致“公司”二字“為人所厭聞”“公司股份之法遂不復行”。凡有企業招股,商民擔心“以公司為虛名,以股份為騙術”,乃至有巨款厚資者也發誓不買股票。礦務企業的募股更為困難,商民“一言及集股開礦,幾同於驚弓之鳥”。致使此後較長時間清政府民用工礦企業的創辦基本上處於波谷階段。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